是谁让女性「示弱」?婚恋压力下的“好嫁风”、隐藏优势和被动迎合
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带火了一批女性运动员。
李雯雯、候志慧、刘鑫、杨舒予……这些女性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真实形象,令网友声称“治好了自己的容貌焦虑”。她们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女性美的想象:女性可以是有肌肉的,女性可以是充满力量的,女性可以是强大的。然而,女性运动员的突然走红,却也从侧面显示出了中国女性在追求多元形象发展的今日,普遍会遇到的困境。
我们如此欢喜于女性运动员——一种新型女性形象的出现,不仅是在向长期压制在女性身上的传统审美宣战,也是在渴望在一个崇尚公平性的舞台上,女性作为她们自己,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现自己的实力。一直以来,力量、学历、财富、社会地位这些普世的成功标准,都是由男性作为主导的,而女性在这套标准面前往往是被“他者化”的。
尤其,当女性处于亲密/婚恋关系的压力之下时,“你可以强,但不能太强”成为了那条模糊的准则线。一旦在某些方面,女性展现出了超越男性的实力,就会被认为是“高不可攀”或“难以接触”。高学历与高收入的女性亦不再因这些“优势”引以为豪,因为在大城市的婚恋市场上,这反而成为了她们“贤妻良母”范式之外的阻碍。
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好嫁”,优秀的女性往往会在与潜在对象相处时表现出 “downplay” 行为。在中文语境中,“downplay” 一词可以理解为女性在面对异性时“示弱”与“迎合”的表现,隐藏自己的优势、改变自身风格来迎合男性审美都在这个词的表达范围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聊到什么是女性的 downplay 行为,downplay 行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个行为背后表现了怎样的社会成因,以及在面对看似“无法撼动的大山”面前,我们还能做出哪些反思与尝试的可能。
(文末有小彩蛋🥚,请耐心划到最后喔~)
01
“好嫁风”仅是表面,
downplay 更多是“无意之举”
Downplay 一词,虽然在国内鲜少有人提及,但对于处于婚恋压力之下的女性来说,却大面积涉及到她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示弱”与“迎合”并不是一种主动意识下的“妥协”,而是女性内化了社会传统观念与规训之下的产物,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举止。因此,与双方共同协调差异、双方在共同生活时作出“妥协”的行为并不在“downplay”的讨论范围内。
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的研究生张瞳,在回国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学历竟然是与异性交往过程中的“障碍”。一次社交聚会上,她偶然结识了一位异性朋友,对方是国内一所名校的博士。双方在兴趣爱好方面聊的都很投机,然而当张瞳透露自己毕业于藤校之后,对方的反应却令她始料不及,“你这个学历,谁配得上你啊。”这句话令张瞳感到惊讶,原来,即使是在博士面前,这样的学历就会被对方认为高不可攀。
©张瞳
这句话对张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之后的相亲经历中,就算双方聊天的话题涵盖了各种内容,但每次谈到“学历”之时,她都不会直接交待自己已经念到研究生的学位。“我只是在广州读了个大学”,含糊的说辞是一种办法,而这种“小心翼翼”只是生怕给对方造成负担。
由于张瞳研究生的专业是在哲学的领域下,她经常阅读一些哲学相关的书籍,读到有启发的部分就会把书的截图发在朋友圈里。但如果有心仪的男生向张瞳询问书名,她会选择绕开这个话题或者回答自己只是在阅读一些小说罢了。
在张瞳的想法里,男生不会喜欢太过“强势”的女生。“我可以展示自己很会做饭,或者对穿着品味上面的研究,但一旦我的能力涵盖了男性擅长的领域,对方就不会把我当成恋爱对象了。”
与张瞳的状况相近的,还有大批具有优秀教育背景的高学历女性,或是对学历避而不谈以防“吓到对方”,要么只能寻找同等教育背景的对象,要么跟随“男高女低、向上匹配”的规则,寻找比自己条件更优越的男性。在985圈子的相亲平台“陌生花开HIMMR”的挂牌嘉宾中,女性多达总人数的7成,但她们往往将“擅于烹饪烘焙”、“热爱儿童教育”等特质作为自己在相亲市场上的优势,或者说,是为了突出自己“好嫁”。
“示弱”与“迎合”(downplay) 的行为不仅体现在对学历的隐藏,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小梨在与前男友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相约一起去打羽毛球。她认为自己的球技还不错,但是对方的球技却很一般。所以每次打羽毛球的过程中,她总会下意识地给前男友“放放水”,但又不会放得过于明显。如果对方连续好几个球都没有接住,小梨还会上前安慰:“是不是太久没打球了”,尽力给足对方面子。
在小梨的印象里,前男友是个有点“大男子主义”、好面子的人。如果把自己表现显得太强,可能会伤害到对方的尊严,在某些方面“示弱”,反而能激发对方的保护欲。
改变自身的风格去迎合男性审美也是 downplay 行为的表现之一。雪梨在她几年前找对象时,发现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形象能让她获得异性一方好的反馈。于是她不断尝试日杂风,学习和模仿日本女生待人接物的方式,放大“女性化”的优势。在着装和风格的影响下,她的性格也被潜移默化了。她原本爽朗、帅气的性格在她穿上裙子和高跟鞋后,也逐渐变得可爱、端庄起来。“不知不觉,我会让自己适应这样的风格,即使有时候会感觉这不是真实的自己。”
以上只是“示弱”与“迎合”(downplay)行为的部分场景,在与多位女性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女性在生活中可能高频发生的几种 downplay 情况:
对自己的学历、薪水、职位等优势条件避而不谈;
掩饰“旅行”、“购买奢侈品”等需要高额消费的爱好;
在穿着打扮上,不能过于独特,会去考虑到男性的审美;
不敢展示自己的肌肉或显示自己力气很大,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体力劳动还是交付男性承担;
在某些知识或技能上装笨,或假装不擅长;
……
这些行为往往服务于我们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想象,或被包装在“高情商”、“沟通技巧”、“绅士风度”等话语之下,但其中潜在的性别观念却容易遭到忽视。最简单粗暴的识别方式,或许就是将我们的性别进行对调:假想自己是一位男性,你还会隐藏自己的某些优势或爱好吗?
02
是什么在让女性
学会“示弱”与“迎合”?
“陌上花开HIMMR” 在做婚恋市场上的女性应征者的文本分析时,梳理到“温柔”、“家庭”、“努力”、“尊重”等特征当仁不让成为“赢家女”最受欢迎的理由。其中,有爆款女嘉宾将“我并不是那种甜美可爱的‘好嫁风’女生,吸引人的技巧比较薄弱”作为自己的劣势来谈论。
©《伦敦生活》
很明显,即便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似乎在走向自主和独立,无须诸多家族长辈的干涉,这些社会性别规训下的观念产物仍然根深蒂固地作用于当下人们对婚恋关系的探寻中。突出女性化、适婚的特征,隐藏自身的优势,迎合男性的审美让我们看到,这种无意识的 downplay 行为在表面上是“修养”,实际也是集体在主动遵循对婚恋关系期待的传统标准,被男强女弱的教条所规训着。
要么是“男强女弱”,要么是“女强男弱”,这是我们对于婚姻关系极度简化之下的搭配。然而,“女强人”的角色在传统婚恋市场上并不吃香,虽然有着强劲的工作能力、优越的经济条件与更为独立的思想,但也正因此被默认为在婚姻生活与育儿过程中,她们不会有过多的投入。
而一旦进入到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之中,女性就需要顺应“女弱男强”的体系,通过“示弱”与“迎合”(downplay)的方式保障婚姻的稳固与延续。由此引发的后果,是部分女性只能在“出逃”与“适应”之间的两极中进行选择。
“谁不如谁”是一个迷思,但如果没有认清这些无意识行为下的结构错位,“be yourself”只不过是人们在小范围选择权里带着镣铐跳舞,甚至在更多时候,它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
03
在“花木兰”与“贤妻良母”之间,
女性形象还有更多可能吗?
在全球化与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女性,与前几代人相比,已受到更为广泛的性别意识启蒙。她们深知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期待通过自己的实力追求更高的工作待遇,与更好的个人发展前景。甚至父母对于下一辈“望子成龙”的期待,也同样会投射到这一代女性身上,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女性,父母总会鼓励她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去实现人生的成功叙事。
然而一旦进入了适婚年龄,这样的鼓励话语便会急速转弯:女性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从学历、事业、经济的成功,又转回到了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到婚姻关系中。在东京奥运会,十米气步枪选手杨倩获得冠军后,她的父母在喜极而泣之外,一句“姑娘以后不愁嫁了”脱口而出。
同时,根据珍爱网发布的婚恋市场“内卷”调研结果显示,33.69%的单身男女会在26岁之后感到婚恋压力,在21-25岁感到压力的人群却只占9%。“26岁”仿佛成为了婚恋市场的一道强力红线,对于女性而言更像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岭,仿佛一旦到了这个年龄,人生选项的主题就必定与婚恋关系相挂钩。
一边是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潮所带来的情感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充分自由度,一边是传统观念影响下婚恋市场对个体的挤压,女性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不进则退。究其原因,是在当下,我们对于多元的适婚女性形象缺乏新的想象。
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在其著述《步渡之舟》中,曾用“花木兰”这一形象比喻当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她认为女性进入社会的角色是在两幅镜像之间徘徊:要么是作为僭越男权社会典范的“女强人”——花木兰,要么依然是禁锢于传统观念之下的贤妻良母,但这其中却缺乏了其他诸多对于女性形象范式的想象。
©Queer Eye Season 3
多元的女性形象亟待建立,但当下的舆论环境对此却并不包容。一直作为“独立女性”形象代表的“papi 酱”,因为给孩子冠父姓的举动遭至网友的群体围攻。对于这些网友而言,“随父姓”是向父权社会的妥协,是对 papi 酱长期以来建立的独立女性人设的“背叛”。除了 papi 酱之外,以“婚驴”、“婚奴”等词汇,对已婚女性进行谩骂羞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在我们依然为女性权益抗争的当下,总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独立女性形象能够站出来,她经得住千锤百炼,始终贯彻着“做自己”的原则,且坚决不会让步于父权社会。然而这样的形象投射于现实之中,势必会得来期待的落空。因为女性运动追溯历史不过百年时间,而男权作为一种权力体制早已在漫长的时间里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个“独立”的女人,一个“反叛”的女人,如果要达到这样一个完美合乎标准的人设,她需要与之抗争的是生活中的多方压力,但在复杂的现实中却会是寸步难行。而对于那些已在尝试独立,或在尝试践行新形象的女性,能引起我们关注的往往总是“她没做到什么”,而常常忽略了“她已经做了什么”。 作为婚姻关系中最突出的一部分,母职已率先进入了公共话题的讨论之中,但在婚姻中涉及的其他方方面面,如经济生产的模式、家务劳动的分配、…… 还需要更多想象与讨论的加入。我们既需要探索是否有女性主义下对母职的新定义,也需要思考是否有新型的、更适配现代女性发展的婚姻关系。由此,我们才能逐渐构建出更加完整,也更符合时代的新型婚姻/恋爱范式。
04
Downplay之外,
我们能如何爱与被爱?
“示弱”与“迎合”之外,我们能如何爱与被爱?
种种 downplay 行为的增加,非但不能让女性成功收获理想的亲密/婚恋关系,反而有可能让在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在亲密/婚恋关系中处于失语的境地,隐形的隔阂也许会在两性关系的相处中愈演愈烈。
张瞳谈到,当她在和潜在发展对象相处的过程中一直是“傻白甜”表现的话,总会达到一个忍耐的极限点,“因为对方就真的以为你什么都不懂、都不会。”她感觉到自己是在讨好一个人,会对做出这样的行为感到厌恶,却又有一些无奈。
同时,这种想爱又不敢坦诚,将对他者的付出视为自己对爱欲和情感需求,也容易将人与人的亲密/婚恋关系逐渐异化,或是退回到更为保守的亲密/婚恋关系中。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提到,“当今社会的‘爱情’无非代表着需求、满足和享用。”在这种情况下,与“爱”最相关的词汇恐怕是“满足”,也就带来了一种“满足”的张力,即“对等满足”的最佳状态,和“希望被满足但却无法被满足”的失望,后者更容易成为一种为了满足他人的恐惧感。关照对方的诉求而忽视自己内心的状态,这种“付出”不仅不是自我满足,还是一种对他者的强化。
©《婚姻故事》
“三高不好嫁人”、“优秀的女性不易找到匹配的男性”,这是她们必须承受的重量吗?在像“花木兰”一般的女强人角色和传统父权体系下“贤妻良母”的角色之间,我们不仅应该看见和理解女性的多面形象和角色存在的可能,还需要对恋爱关系的多元性保持想象和开放。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奕斐在聊到亲密关系中的成功法则时谈到,学会欣赏彼此的差异会成为双方的支持的后盾,这种差异可能是缺点,可能是比自身优异之处,皆无需迎合僵化的婚姻模式。
爱是人类的本能,爱与被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需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爱与被爱,维系一段感情呢?亲密关系工作者凉意分享道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是需要学习的,一厢情愿的体验反而会带来一些障碍,“我们需要学习体验亲密关系的存在,打破一些彼此的偏见、界限,去重新认识对方,而不只是获得一个知识性的结果。”
张瞳坦言,她期待之后的相处对象能自信地谈论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且真心实意地欣赏、崇拜一个女生,真实地认识彼此。雪梨也谈到,在与异性相处时,她希望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女人味来表现真实的女人味。于是不断在寻找“中性风”与“女性化”之间的平衡。
使得女性表现“示弱”与“迎合”(downplay)的维度都是简单粗暴的标签,但在亲密关系中,还有大量复杂的维度。例如,他/她不是名校毕业却善良又幽默,收入与自己有差异却富有共情力和同理心,工作能力强但也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等等。当我们能更全面地看到一个人,也就不会觉得谁高谁低,也许还会发觉一些我们更为珍视的品质。
亲密/婚恋关系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额外的,或者说更加丰富的成长机会,这不是对过去的背叛,也不是对当下需要的压抑,反而是一个更完整和真实的人的状态,会发现“原来人是这么复杂的”。
如果这篇文章引起了你的共鸣,让你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心里有许多故事愿意和我们分享,欢迎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链接报名!(具体条件见下方海报)
每一封姐妹的来函青年志的研究员都会认真地读👀 ,条件合适的集美会被邀请来与我们进行更深入地一对一聊天,聊一聊亲密关系/婚恋关系中的那些事儿💑 。为了表示对你时间的尊重和对你真诚分享的感谢,聊天结束后我们也将有一笔丰厚礼金奉上🧧
撰文 | 青豆、Sharon
编辑 | Sharon
排版 | 酒喝了一点点
设计 | Sam